三峡人物
林一山,不该被三峡淡忘
发布时间:2010-09-14 03:57:00
      2003年6月10日,三峡工程坝前水位正式达到135米,提前5天实现了蓄水目标。
  
  千里之外的北京城,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正在默默地关注着这一切。他就是三峡工程最著名的主上派、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此刻,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正把耳朵紧紧地贴在收音机上,凝神屏息地收听着里面传出的每一个信息。
  
  林一山青年时代就参加革命,1935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后,曾任该校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参加过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七七事变”后,林一山弃笔从戎,曾任胶东半岛抗日部队司令员。林一山是1949年改行从事水利工作的。他潜心钻研专业知识,很快就完成了从外行到内行的转变。
  
  林一山与三峡工程的不解之缘起始于1953年2月19日。那一天,他奉中共中央中南局的指示,陪同正在视察长江的毛泽东主席。
  
  在“长江”号军舰上,毛主席问林一山:“长江洪水的成因是什么?”
  
  “暴雨。1935年7月1日开始的一次暴雨,中心在湖北省五峰县,降雨量1500毫米,一个晚上就淹死汉水中下游8万多人和澧水下游4万多人。至于‘川西天漏’地区,年降雨量可以到2000毫米。”
  
  “怎么才能解决长江的水患呢?你有什么办法没有?”林把考虑了很久的综合治理长江流域水利资源的规划方案和盘端出,其中包括修建一系列的水库。
  
  毛泽东想了一下说,“这些水库都加起来还抵不上一个三峡水库”,然后又说,“要毕其功于一役,先修那个三峡水库如何?”
  
  接下来的3天,毛主席与林一山就三峡工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又进行过多次探讨。
  
  从“长江”舰回来后,林一山便全副身心地投入到三峡工程的准备当中。
  
  这是一个难度罕见的世界级工程。其中,因泥沙淤积、水库淤死而带来的水库寿命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内尚未解决的难题。毛泽东曾就这一难题征求过林一山的意见:“三峡工程建成后,能使用多少年?”林一山说,“200年。”毛泽东沉吟了片刻说:“千年大计啊!……”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毛泽东产生了“现在不干”的想法。
  
  1954年汛期,长江流域爆发了20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洪灾,这次洪灾促使毛泽东下决心上马三峡工程。
  
  1956年,毛泽东再次视察武汉,当看到三峡工程规划设计和长江流域规划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时,他非常高兴。他问林一山,你能不能找一个人替我当主席,我来做这个三峡大坝的坝长?在场的李先念也高兴地说,这个坝长啊,我也想当。
  
  后来,发生了著名的“林李之争”,三峡工程搁置了。“文革”中,林一山被造反派关进了“水牢”,还被打断了肋骨。
  
  1969年,毛泽东又想起了林一山,当听说林一山已经“靠边站了”时,他问道:“有问题没有?”
  
  “没有。”
  
  “没有问题能不能站出来呀?”
  
  林一山就这样被“解放”了。有人说,毛泽东忘不了林一山,实际上就是忘不了三峡大坝。
  
  1970年12月,中共中央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环境下,根据武汉军区和湖北省的报告批准兴建葛洲坝工程。此时,林一山,这个三峡工程的主上派却投了反对票。林一山的理由是,葛洲坝工程虽小但从未做过设计工作,三峡工程虽大但有很详细的设计方案。从技术上来说,葛洲坝工程比三峡工程要复杂得多。
  
  但中央还是批准了葛洲坝工程上马。林一山十分理解毛泽东当时的想法,他是想用葛洲坝这个“小坝”,为今后修建三峡这个“大坝”打下基础。
  
  葛洲坝工程上马后,陆续暴露出一系列的重大技术问题,两年后工程被迫中止。周总理震怒之余,撤下了原参加设计的单位和工程领导。同时指定林一山为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负责人。
  
  林一山临危受命。在身患重症的情况下,仍通宵达旦地研究影响葛洲坝工程的技术问题,终于将一个陷于困境的工程引向了成功之路。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水利专家,在看了葛洲坝工程后,都说中国人能够设计和建设葛洲坝工程,就一定能够设计和建设其他任何水利工程,包括三峡工程。
  
  为了完成一代伟人的重托,几十年来,林一山埋头基层,潜心钻研。其间,他放弃了多次升迁的机会。1963年,中央任命时任水利部部长的刘澜波出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赴任前,刘澜波推荐由林一山接替他的职务,中央经过讨论后同意了刘澜波的建议,但提出必须要经过总理同意。古道热肠的刘澜波于是自告奋勇地对林一山说,我和你一起去见总理。林一山因为不忍放下正在修建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拒绝了。
  
  已进入耄耋之年的林一山,仍关注着三峡工程的每一步进展。他告诉记者,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技术问题复杂,其中既要求设计上科学可行,也要求在施工和管理时确保精确无误。
  
  林一山担心的正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