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三峡
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始末暨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展望
发布时间:2011-11-02 11:47:00

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成就非常巨大,谁也不能抹煞。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三大目标均已实现。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可以将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能避免毁灭性的灾害;截至2010年12月底,三峡水电站累计发电4527亿千瓦时,输变电工程累计送出三峡电量4492亿千瓦时,对促进华中、华东地区和广东等省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过闸货运量达7880万吨,比上年增长29.4%,是初期运行的4倍,其中过闸下行货运量为4281万吨,而过去单向通过能力仅为1000余万吨。

但是,三峡水库的移民,库区的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泥石流、岩崩以及库区水体污染等问题引发的生态环境,以及库尾淤积等负效应问题,这些被原来规划设计缩小、回避或者忽视的问题,现在也开始显现。如果不及时解决,那么将会影响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激化脆弱的人地系统矛盾。

2011年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这表明中央在肯定三峡工程效应的同时,也正视三峡大坝兴建后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必须面对,必须解决。

论证风波

长江和黄河并列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干流,有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最大,有180多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居首,达9619亿立方米,水能蓄藏量在中国大河里面属于第一,总装机容量单位在500千瓦以上的是1.9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万多亿千瓦时。长江流域人口的密度占全国的35%,耕地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工业占全国总产值的40%。可以说,长江流域在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当中,在社会文化发展进程当中,在自然保护体系当中,都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第一位提出三峡工程的是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他明确地提出了三峡是一个集交通、发电以及促进工业、农业发展的综合工程,成为后来制定三峡综合利用的先驱。1953年春毛泽东主席开始关注三峡防洪问题,1956年6月挥笔写下了壮丽的诗篇,“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要修建三峡工程的宏伟构想。1958年国务院批准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简要报告,1959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出台长江流域综合规划要点报告,经过多次反复论证修改后,1988年正式出台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1990年7月18日上报给国务院,9月21日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并把名字更改成《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这便是长江三峡工程决策前流域综合规划的基础。

我在这里谈一下长江三峡工程最大的一次论证,或者叫最后一次论证。基于三峡工程的复杂性,各界的反应又非常强烈,特别是一批全国政协委员的反对,所以国务院决定组织40个专业的专家学者重新论证。包括国务院17个部委办、中国科学院12个院所、28所高校、8个省市的412位专家,分14个专业组重新论证,其中邀请全国50个学术团体,各推举两位代表参加论证。我与尤联元研究员作为中国地理学会代表参加。尤联元参加水库淹没损失组,我参加的是综合经济评价组。从1986年下半年启动论证,到1990年7月国务院在中南海进行最后论证,前后历时近四年。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1989年4月重新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力枢纽可行性报告》,推出了“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建设,连续移民”,在150米至235米众多方案中,最终正式确定最高蓄水位175米的方案,也就是现在的这个建设方案。最后一次14个组代表的代表论证会,于1990年7月6日至13日在中南海召开,中央主要领导出席了这次规模最大的论证。当时的讨论非常的激烈,当然赞成建设三峡工程的人是绝大多数。我与另外8名专家学者未在论证报告上签名同意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可谓在412位专家中是403:9,折算为44.78:1。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会议讨论长江三峡工程兴建问题,表决结果是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44票弃权,还有25位代表不按表决器退出会场。全国人大代表投票结果,表明不同意兴建长江三峡者的比重升至了2.09:1,比我们专家比例高得多了。

十问三峡

当年我拒绝签字,是因为认为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是当时三峡工程计划没有妥善解决的。

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评估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兴建三峡的第一个最大理由就是防洪。但是三峡的最大库容是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这个防洪库容的效益只相当于1870年千年一遇洪水的2.436天的流量,就是两天半都不到的流量,58个小时的流量。另外长江是多暴雨中心,洪水的产生一向是多区域的,不是仅限于三峡以上,包括洞庭湖地区、江汉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果说这些洪峰同时爆发,那么三峡的防洪效应就不是论证报告所说的那么大,也不能说建了三峡大坝以后长江中下游的水旱灾都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了。

第二个问题是防洪效益与水库淤积的论述自相矛盾。三峡工程论证报告里面一方面强调防洪的巨大效益,而另一方面又主张蓄清排浑运行模式。排浑是什么?那就是来洪水的时候就排掉,这个论述里面与防洪效益就矛盾了,它蓄的是清水,排的是浑水。你又拦洪肯定是浑水,那你怎么解决?在这个问题上叫人费解。泥沙的高峰期和最大的洪水的流量是同时出现的,怎么能说拦蓄了洪水而又不加大水库的淤积呢?水库的寿命究竟多少年限?

第三个问题是三峡水库库尾淤积能够无碍上游的防洪与通航吗?三峡水库建成以后达到了正常高的蓄水位,上游河流侵蚀基面提高,水流必然减缓,影响洪水的下泄,延长了上端滞洪时间,肯定加重上游地区防洪的负担。

第四个问题是三峡工程兴建以后库尾淤积碍航。三峡大坝建成以后能改善库区和下游的航运条件,这是任何人不可否认的,但是库尾的碍航问题并却出现了,许多航运专家认为如果三峡水库经常运用于拦蓄一般洪水或者三峡电站承担调峰任务太重,那么将严重影响三峡上游的通航条件,使航运效益受到损害。应当指出,库尾淤积有可能使重庆段的长江、嘉陵江形成拦门沙,这个问题用什么办法解决?没有提出方案。还有三峡大坝以下的流量因蓄洪与调峰发电时多时少,泥沙含量变化,导致航道冲淤不定,也影响正常的航行安全。

第五个问题是,三峡工程发电可以节省5000万吨煤,难道建别的水电站就不能节省吗?凡是水电站都可以节省燃煤。

第六个问题是三峡工程施工期间断航,四川每年上千万吨的货物进出运输,采用什么办法加以补救?没有给出答案。

第七个问题是三峡地区本来就人地矛盾非常突出,113万移民就地安置,在陡坡石多、缺水、海拔高处就地安置能不恶化环境吗?能不加重水土流失吗?事实也证明三峡库区的移民环境容量超载,仅仅靠库区来解决不可能,所以现在移民移到12个省、市、自治区。不是所谓的不出县不出乡就地后靠,就地安置能解决的!即便是就地有了居住场所,也缺少谋生空间!

第八个问题是三峡工程是否利弊俱在,仅论其巨大的效益,不谈其负效应和采取预防对策,能说是合理的吗?科学的东西就应该严肃对待,不能光宣传它好的一面而不去谈论不好的一面。比如说三峡工程在规划里面讲改善通航条件,就只讲运量,不讲运输周转量,只讲运量大,不讲库尾淤积与碍航问题。过坝无论是由五级船闸或万吨升船机,都要费时费力,增加运输成本,报告都加以回避。

第九个问题是超大型机组,超世界水平的五级船闸和万吨级升船机,当年我们技术上并没有过关,而在那儿遑论三峡工程等了三十年,等了四十年,这个话能让人信服吗?现在过去了20多年,万吨升船机怎么还不投入运行?当年许诺单机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由加拿大研发4台,然后转让专利由中国自行制造,是这样吗?没让人敲竹杠吗?为何加拿大政府敢出巨资举办支持建三峡工程的另一场论证会?后来失信多售几台水轮发电机?多赚了多少制造费和专利费?

第十个问题是三峡工程总造价静态投资, 1992年报告的总投资是570亿元,谁胆敢担保这不是一个钓鱼工程?事实证明我的预见是对的,不但三峡工程,葛洲坝9.01 -1.85% 股吧 研报工程也是一样的,都在钓鱼!葛洲坝当时论证总投资是17~18亿元,但最后决算是50多亿元总造价。三峡也一样,现在网上公布最多的是2500亿元。扣除物价上涨,超出多少?现在后续规划又列支1238亿元算不算又一次钓大鱼工程?

后三峡时期

《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出台,表明中央在肯定三峡工程效应的同时,也开始正视三峡兴建回避及以后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又列支近半数是移民问题,这本应该计入前期三峡工程总投资中,因为它是三峡工程移民的遗留问题,按原规划移民都应进入小康水平,为何还赶不上全国人均水平的55%。

《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有六个重点:一要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移民安稳致富;二要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三要强化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四要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五要提高三峡工程综合管理能力;六要拓展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生态和水资源配置等综合效益。规划的期限是十年,从2011年到2020年,规划的投资总金额是1238亿元。

这个后续规划我个人见解还是需要的。三峡工程最大的问题还是库区的移民安置与致富问题,我认为应该强化社会保障,推动库区的移民稳富。因为三峡库区的环境容量有限,不能走传统发展之路,所以国家应该发展新兴产业,加大扶持力度,而且扶持中要提高技术含量,走科学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对移民区的青壮年应该加强技术培训,使之成为新型的技术能手,有组织的向外输送,进而带动其配偶和子女外出,留下的老人我建议应该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由社区组织负责就地养老,国家予以补贴,有条件的也可以随子女外迁,减轻库区的人地矛盾。

另外就是要强化防灾意识,确立避险搬迁为先的原则。长江三峡是一个地质构造复杂区、软硬地层相间的山高谷深区,自古以来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也是一个重灾区。重点地段我觉得必须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机制,尤其是大体量的滑坡泥石流和岩崩,有可能在峡谷水库产生“坝后坝”。超大型的滑坡、岩崩有可能激发几十米高的巨浪,其传播就像海啸一样。这种地质灾害必须避免,一定要强化勘探与防范。对于移民搬迁区域的地质灾害更要强化预防,一定要避险搬迁,对避险搬迁的居民要进行防治地质灾害威胁度进行评估,有的要二次搬迁,这应该毫不含糊,必须首先确保移民的生命安全,以人为本为首要,财产安全还是居次的。

三峡库区还要严防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三峡后续规划里面提出控污、提升承载量,抓重点,我觉得是可行的,但是生态保护应以为先来治理。大家都知道三峡大坝建成以后出现大量的漂浮物,大量的垃圾,组织了不知道多少人在那儿捞,不但水库的水质劣变了,连支流的水质也劣变了。过去支流的水质可以直接饮用的,现在不行了,不能直接喝了,因为它的流速减缓了,自净能力下降了,富营养化加重了,所以它的污染问题也就更加突出了。

三峡大坝以下的长江河道稳定问题现在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过去对这个问题是忽视的,因为三峡水库调蓄导致了清水下泄,引发了河道清水对河床下切作用,河势要重新调整,航道要变化,而洪水放淤又导致下游航道淤积,航道也会变化,直接影响三峡大坝以下的航运问题。尤其是宜昌至城陵矶段问题最突出,其次是城陵矶到湖口段。三峡后续规划里面提出重点,就是上述几百公里河段河流河势不稳,航道变化,这个问题就很突出。

还有一个问题,库尾的淤积积有可能使重庆港的功能大大降低,形成了拦门沙。后期规划里面对库尾的治理我觉得重视不够,应该强化库尾的治理。从长江三峡的运转上来说,要确保它的可持续发展,那么仅有这十年后续规划还是不够的,再过十年,再过二十年还要有一轮一轮的新规划出台,这是必然的。不信,我们拭目以待!

不管怎么说,我的观点就是必须面对现实,我不主张把三峡大坝炸掉,投巨资再炸掉,那是不可思议的,那是劳民伤财,让子孙后代骂的,是不可能的事情。说把三峡大坝炸掉那都是说说气话而已,所以我个人的观点,就是三峡工程已经建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现实,要珍惜历史,我觉得不要算旧账,但要接受教训,要更好的善待未来,运用创新思维和现代技术,创造和谐的人地系统,确保可持续发展,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共俱,让母亲河引领未来,造福子孙,造福万代!

(作者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