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三峡老照片:据说是日本间谍拍的
发布时间:2022-06-17 00:22:35


日本侵华史上,有两大重要的“中国摄影”书系。一是《支那文化史迹》,二是《亚东印画辑》。从内容和分量来说,都是文献摄影的皇皇巨著。


《亚东印画辑》由日本满蒙印画协会(后更名亚东印画协会)于1924年至1942年在中国大连出版。全套共15辑,收录照片4000多张。画册每月围绕特定主题发行照片10张,涉及中国各省尤其沿海城市的自然风光、文化遗址等内容。此系列和《支那文化史迹》一样,是日本谍报人员以文化考察和探险的名义,对中国进行调查,收集各地情报。《亚东印画辑》里面的照片尺寸和装帧形式基本统一,黑色相纸,每张册纸约21×30 cm,正反面各贴一张大小约10×15cm的照片,照片旁边贴有一张日文图说,包括标题、拍摄地点、内容简介,部分图说上还印有拍摄时间以及所属画辑第几回第几张。该丛书现在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2000多张),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日本东北学院大学图书馆、大连档案局和大连图书馆等机构。


拍摄《亚东印画辑》的摄影师中,重要的有曾任亚东印画协会会长的樱井幸三,以及岛崎役治、青木文教等,还有小川一真、山本诚阳、山本赞七郎、佐藤三郎、山川早水、金泽求也、山根倬三、关野贞、伊东忠太、永尾龙造、竹内苞雄、山中定次郎、中井宗太郎、竹岛卓一、山崎鋆一郎、村田治郎、木村伊兵卫、小石清、土门拳、永田一修、林忠彦、入江泰吉、梅本忠男……他们包括职业摄影师,新闻摄影师,以及日本军方摄影师。


由于发表的照片上没有署名作者,部分照片只能根据在其他刊物发表时的署名来确定。因此,对于后来《亚东印画辑》研究者来讲,要将《亚东印画辑》上每张照片的作者都确认下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正因为如此,当互联网上发现在有注明出处的《亚东印画辑》的照片就显得格外宝贵。这组照片按照从宜昌至重庆的顺序呈现上世纪20年代左右的历史三峡风貌。照片下的标注时间是《亚东印画辑》期刊时间。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宜昌港岸(1926年7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四回)

“宜昌港岸”原照片日文说明,翻译成中文是“沿长江上溯一千里的宜昌港,是湖北重要商埠。扬子江从这里流贯沃土千里的辽阔大平原。宜昌而上,远近峰峦相连,水流渐变湍急,三峡附近景观俄然生趣。上下船只停泊在灯火参差的宜昌港,更能领略水乡渔火交相辉映的如梦美景。”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宜昌三游洞(1926年7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四回)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宜昌峡马牙山(1926年7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四回)

西陵峡南岸马牙山上有几座奇石耸立。远看这几座奇石,酷似传说中唐僧取经的灯影戏造型,由此得名灯影峡。可惜这张照片只见云遮雾绕高峰,不见圣僧四人奇石。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雨中宜昌天柱山(1926年7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四回)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远望三把刀(1926年9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六回)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黄牛峡民船泊岸(1926年7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四回)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黄牛峡及黄陵庙(1926年7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四回)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凄凄空舲峡(1926年9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六回)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远眺新滩寺大岭蒲兰田纪念碑(1926年8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五回)

摄影者在行进的船上把寺大岭放在照片主体位置拍照,蒲兰田纪念碑就在照片中央。

英国人蒲兰田先生热爱航海航运,来到中国后喜欢上三峡的山山水水。他生前就定居在新滩寺大岭,在这里为川江航运培训中国领江、轮机、船员。在新滩,他爱喝当地土法酿造的苞谷烧(苞谷酒),喜欢吃新滩渔坊的“黄骨头”鱼。

1921年1月19日,55岁的蒲兰田先生病死在归国途中。1922年12月,人们感念他的恩德,在他生活过的新滩寺大岭上为他建立了这块纪念碑。

照片中纪念碑右下方有一座岸标信号杆,那是1915年蒲兰田领导的长江上游巡江工司在寺大岭上建立起来,名为龙马溪信号杆(台)。它是峡江最早航道信号杆之一。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香溪情致(1926年9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六回)

照片上方,向家山九岭头云雾缭绕。照片下方,是古老的香溪小镇。右方的水府庙雄踞在香溪口悬崖上。左下方帆船相接,还有醒目的红船(救生船)。香溪小镇当时只有一条独街,沿长江经过岩头(方言念ái)向香溪河上游延伸。

香溪小镇虽小,却十分古老。2800多年前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绎六世孙熊挚(即熊渠之子)曾在此建夔城,立夔国。后来熊挚的子孙立有战功,楚王升夔国为子国,即夔子国。但夔子国后代不祭奠始祖,楚成王熊恽一怒之下,令部下君子玉(成得臣)、司马子西(斗宜申)讨伐夔子国后代。“率师灭夔,以夔子归。”香溪小镇所在地,便是早期熊挚迁徙过来的夔城旧址。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秭归下石门(1926年9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六回,原文误为上石门史迹)

这是张少有的秭归下石门照片。

下石门是长江两岸的石梁组成:江北岸的屈原沱北石门,江南岸的旧洲河南石门。由于归州古城长江上、下游方向各有一道欲锁江的石梁,故而称作上石门和下石门。上石门在洩滩与牛口之间,下石门在归州与香溪之间。

从照片可以看出:南北两岸石梁,各向江心伸出,相距仅百多米——如同石门一样欲关闭长江。下石门向下,北岸是吴家山、赵家山,南岸是东门头、窑湾溪。照片最远处,可隐约看见北岸香溪蛤蟆山和南岸卜庄河。照片中,一只小帆,逆流而上。一道石梁横亘在前伸向照片中央,这石梁形如马鞍,当地人称马鞍石。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归州古城(1926年9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六回)

归州古城照片中城墙完整,南门楼、鼎新门、西门可见。原照片日文说明译作:“归州的城街围绕着葫芦型的城墙,像绘画一样浮现在将军山的斜坡上。城下长江灌入“人鲊瓮”(也叫作叱滩)激荡江岸的滩声,常如雷雨一般。这一带便是屈原的故乡。屈原以离骚为诗,投入汨罗而死。人们对他贤姐常怀崇敬之心,地名秭归县流传至今。”

宋代诗人陆游过归州,在归州光孝寺住一晚。他在《入蜀记》记载,“十六日。到归州,……归之为州,才三四百家,负卧牛山,临江。州前即人鲊瓮。城中无尺寸平土,滩声常如暴风雨至。”与陆游同时代的另一诗人范成大,专门为归州“人鲊瓮”写过一篇七律《人鲊瓮》:“怀沙祠下铁色矶,中流束湍张祸机。与赍俱入彼可弔,乘流而下吾亦危。江河难犯一至此,天地好生安取斯。朝歌胜母古尚讳,我其覆醢航秭归。”

千百年来,归州城下“人鲊瓮”(叱滩)之险,流传甚广。人,指峡江行船乘船之人;鲊,古代是腌制鱼的意思;瓮,容器。“人鲊瓮”,说此滩是专为腌制人的容器——想想都恐怖!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洩滩曳船(1926年7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四回)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洩滩急流(1926年8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五回)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峡中的塔-巴东宝塔(1926年8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五回)

巴东宝塔位于秭归与巴东交界处的破水峡口,黄岩对岸。破水峡,东起秭归王家嘴,西至巴东黄岩,峡长1.3公里,是香溪宽谷中的一个小峡。

巴东宝塔,建于光绪九年(1883年)左右,是巴东百姓镇江祈福的民间建筑。日本人要溯流而上进攻抗战的陪都重庆,先对沿江的战略要点进行毁灭性轰炸。巴东宝塔位于巴东与秭归间的破水峡上端峡口,地处破水峡的咽喉。拍此照片的日本战略间谍,给后来日军轰炸提供了准确方位,所以这座宝塔成了后来日军飞机轰炸目标,毁于魔掌。

关于这座巴东塔,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木船竹纤缆(1926年9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六回)

三峡中每一只行驶的木船,都必须备上纤缆。峡江水急,当木船逆流行驶,人力摇桨加上风力依然动力不足。故而各船均备有竹制纤缆,过险滩急流时由纤夫在岸上拉纤助力。往往小船备短纤缆,大船备长纤缆。短缆几十米,长缆数百米。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雨后巫山峡(1926年7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四回)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巫峡民船泊岸(1926年9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六回)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巫峡青石洞信号杆(1926年7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四回)

这张照片,摄影者站在青石小镇背后的翠屏山山腰向青石洞方向拍摄。占据3/4画面是江北岸雄伟的巫峡背斜,画面另外1/4是江南岸青石洞信号杆(台)及飞凤峰山脚。巫峡青石洞地势无比险要,峡江航道逼仄,真正称得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上下水的船只在此须看清信号标杆,按信号指示通过航道。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巫峡(1926年9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六回)

这张照片与上张照片位置相近,只是拍照方向不同。

抗战中,1941年8月22日,民生公司“民俗”轮从巴东开往重庆,船上满载前方受伤将士与入川旅客。就在照片显示的航道上,“民俗”轮遭日军7架飞机轮番轰炸而沉没。“民俗”轮在此次轰炸中伤亡250人,其中伤兵160人,旅客20人,船员70人。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绝壁纤道(1926年9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六回)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巫山运盐船(1926年8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五回)

这些小船,是三峡中最大支流大宁河行驶的木船,它们把巫溪、巫山一带生产的盐巴运到巫山,再经长江运往中下游各地。由于这种小船形如柳叶,当地人称“柳叶舟”。笔者曾在《外国人拍摄的三峡:甘博(2)》中介绍过此船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钟乳洞之家(1926年9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六回)

照片上的钟乳洞是瞿塘峡南岸的一个岩洞。此钟乳洞位置在瞿塘峡孟良梯的下游(七道门对岸),这里绿萝青藤盘附岩上,山花野草繁茂。三峡里的钟乳石千姿百态,此钟乳石便是其中一绝。照片中钟乳洞口上方有一股泉水流下,在漫长岁月里,石灰岩里流下的含有二氧化碳的泉水,在洞口处逐渐形成钟乳石。此钟乳石长年向上伸长,已经要接到上面的石灰岩。当地人发现钟乳石像一只传说中正在饮水的凤凰,不断上扬的钟乳石像正向上翘起的凤冠,整体如同一只正在饮水的凤凰,便取名“凤凰饮泉”。后来,“凤凰饮泉”成了三峡旅游著名自然景点。

这张照片可能是“凤凰饮泉”较早照片。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风箱峡(1926年8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五回)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风箱峡(1926年8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五回)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三峡水文标尺(1926年8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五回)

照片中央“WM”是三峡水位标识。此标识在三峡绝壁上还有几处,前面介绍岛崎役治拍摄的巴东县官渡口龙王庙,庙前峭壁上便有此标识。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白帝城(1926年8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五回)

此照片主体是夔门上游白帝山(亦称白帝城)。白帝山三面环水,一面连山,山脚伸向江心。志书上写白帝山“镇滟滪,扼瞿塘”,这张照片给予较好的诠释。你看:左上建有千古传奇白帝庙,右下指向江中奇石滟滪堆。夔门壁立千仞,扼守瞿塘峡口。

史书记载西汉末年,公孙述占蜀为王,筑城自卫,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犹如白龙飞升,公孙述借此称白帝,地名改为白帝城。白帝城垣遗址在三峡大坝蓄水前,仍然依稀可见。

看见白帝城,自然联想到李白《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果你在唐代白帝城下登船解缆扬帆,破夔门而下,你会感觉到小舟乘风破浪,一泻千里。两岸的猿声刚刚传来,便立即消失在身后的万千峡谷之中。那种感觉,诗仙用诗留给了后人。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夔府(奉节)附近的臭盐碛(1926年8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五回)

照片上的臭盐碛是长江与奉节城东梅溪河相汇处形成的碛坝。此处有盐泉数眼,盐工只须以桶取卤水,就地产盐,十分方便。由于碛坝上卤水流出地面时有硫化氢等物质散发出来的臭鸡蛋味,故叫臭盐碛。此臭盐碛在三峡涨水期间不可见,显然此照片拍于冬天。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奉节码头(1926年7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四回)

这张照片,与甘博先生1917年在奉节古城江边拍摄的照片同一角度,同样十分珍贵。这里不仅有繁忙的奉节码头,还可以看见远方的白色耀奎塔(文峰塔),最远处还有云雾缥缈的赤甲山、白盐山。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云阳县城(1926年8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五回)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重庆民居(1926年《亚东印画》第2辑)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重庆挑水工(1926年《亚东印画》第2辑)

高耸壁立的石碚占据了画面的2/3,照片上方是板壁屋和吊脚楼。一列长队挑水工,沿着高高且陡峭的石阶整齐有序艰难地挑水上行成为照片主体。重庆虽大,在自来水未解决之前,大多数人得靠挑水工供应日常用水。

右边是一个露天厕所,一位汉子在毫无遮挡的情况下坦然大便。这是那个年代平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日本间谍镜头下的历史三峡

重庆朝天门码头(1926年《亚东印画》第2辑)

以上是一些日本人拍摄的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三峡。

镜头没有国界,这些日本人近百年前留下的三峡影像成为三峡史研究的一部分。摄影者有国界,那些代表着某种恶毒企图留下的三峡影像,已经成为若干年后的罪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