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4年2000亿,三峡模式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5-09 21:55:32

导语:一场环保革新的实践。

过去5年,各路国央企进场是对环保产业影响至深的一场变革。

这期间以各种形式进来了很多企业,但在产业发展上具有深刻启示、在商业模式上具备策略打法、在影响力上打破常规的不多,其中三峡是一例。

进场四年来,三峡系在业务的规模和深度上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快速形成了跻身环保头部行列的体量和能力。

三峡系的步步进取,有资本优势的一面,也有产业布局的一面。但最值得关注的是,三峡系完成了一个重要转变,即从政治站位走向兼顾产业发展逻辑。

三峡系的环保业务不只是千亿级的政策性投资,同时是一个“特色”商业模式的实践。具体而言,“三峡模式”是基于“一项政策、一个区域、一家央企”启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环保行动。

分析三峡案例,除了企业经营层面的价值提炼,还有其背后所蕴藏的产业变革趋势,本文将就此展开。如果您想了解国央企进场以及现阶段环保产业的底层逻辑,青山研究院对“三峡模式”的跟踪观察和深度分析将为您带来帮助。

(注:本文中“三峡”是指央企“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三峡系”是指三峡体系下涉及环保业务的企业群体,“长江环保集团”指“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是三峡旗下环保板块主体。)

长江大保护的题面

三峡系的解题方案


相对其他新进场的国央企而言,三峡系的确发展迅速,堪称近几年发展最迅速的环保头部企业。

截至2022年底,三峡集团生态环保业务布局覆盖沿江11省市,累计投运污水处理能力426万立方米/日,建设及运营管网长度1.8万公里。

据青山研究院不完全统计,自进场以来三峡系投资环保项目规模累计超过 2000亿,主要聚焦在市政水务领域,项目模式以PPP为主。

但如果仅此而已,三峡也只是用资源堆出来的巨无霸,并无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

实际上,三峡借助政策与资源的优势,把生态环保打造成了三峡的第二战略性业务板块,与之前的传统业务清洁能源共同形成了三峡的战略两翼。这主要体现在三峡的战略布局上,即“三峡模式”。

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三峡模式”的演变历程,我们先回顾一下最早“三峡模式”的出现背景,即长江大保护的题面。

关于长江大保护,从国家到地方、从政策到产业有一整套的阐述和规划,在业内影响力甚大,对于很多环保企业自然也意味着商机。

但对于三峡而言,长江大保护这道题面并不这么简单,最高指示是“党和国家赋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三峡集团)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的崇高使命”,具体而言在于:

1、三峡进场不是业内惯常的国央企布局环保,而是在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

2、三峡系在长江流域做环保首先要在项目层面对业主负责,同时在长江大保护层面对国家负责。

3、三峡是开发利用长江的中枢机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趋势下,理应发挥担当作用,当下是治污攻坚战,未来可能还有诸如双碳攻坚战等等,长江大保护意味着三峡在经略长江过程中注重生态、环保乃至低碳的开端。

面对这个题面,三峡在长江大保护中不可能是从旁协助的角色,而是要躬身入局;也不可能是一时的任务,而是要长久地发挥作用。

所以,题面决定了三峡必须是深度参与、重度布局,由此就出现了“三峡模式”。

“三峡模式”不是后来的概括,而是切切实实一开局制定的战略规划。为更好地了解“三峡模式”的发展过程,我们把“三峡模式”的通用说法予以载明:

以聚焦“厂网一体”的治理模式、聚焦价格机制的商业模式、聚焦政企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聚焦产业联盟的共建模式等为代表的长江经济带城镇污水治理“三峡模式〞。

起初这段描述具体意味着什么可能并不清楚,在此之后,三峡系在长江流域的环保市场展开了迅速推进。

“三峡模式”破局三部曲

联盟、整合、闭环


面对长江大保护这样一个“天大”的任务,方案如何制定、目标如何落地并不简单。

长江大保护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环保行动,“三峡模式”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环保方案。

在做环保这件事情上,三峡系面对的问题不是缺钱或者缺项目,而是把钱花对、投出效果。

一、构建联盟:长江大保护的开局和三峡系的进化

三峡模式中,进场的第一个关键举动就是和业内的一些资深玩家建立同盟关系,甚至和一些头部企业在股权上进行了深度绑定。

据青山研究院统计,长江环保集团合资新组建和入股的环保公司有33家,以水务领域为主,其中包括兴蓉环境、中持股份、上海环境、重庆水务、节能国祯、武汉控股等上市公司,也包括江苏省环保集团、四川省环保产业集团、长沙市排水等地方国企,背后主导合作的实际包含地方政府。

就做环保的经验而言,三峡是新手,与行业深耕环保十年、二十年的老手比之不及;携手众多环保专业企业,一来可以避免市场竞争的直接对立,二来可以紧密合作、吸取经验。

和众多环保公司成为盟友、甚至深度合作伙伴,是角色定位使然,同时也带来了业务开展层面的益处。

长江经济带是相对不差钱的地界,同时不缺深耕环保的企业,三峡是长江上的龙头,但在市场层面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各地方众多的地头蛇,因此不可不讲究策略。

通过构建联盟,“三峡模式”实现了两个战略效果,一是长江大保护迅速打开局面,同时带动沿江环保市场增长,二是三峡系也在不断向专业型选手进化。

二、产业链布局:深度贯穿上下游的整合能力

三峡的核心能力是大工程建设、能源运营管理。三峡系虽是环保行业的新手,但在工程上绝对是老手,完全清楚做工程是怎么回事,也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在长江大保护这个场景下,三峡需要掌握关键节点,由此出现了三峡的第二个关键动作,在产业链上展开布局。目前来看,除了上述环保综合服务商,三峡在管网、设计院、膜产业等几个细分领域做了重点布局。

1、管网的布局:打通管网领域的供应与运维

在管网方面的布局,是“三峡模式”的重要一环,即“聚焦厂网一体的治理模式”。

面对长江流域的水污染问题,三峡给出的“厂网一体”治理模式切中了要害。2021年,《“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发布,直指“污水管网建设改造滞后”短板,拉开管网攻坚战序幕。而三峡系在管网方面的布局已然层层深入:

2021年3月,长江环保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三峡资本进一步增持纳川股份,合计持股20.29%。此次交易完成后,纳川股份成为无控股股东、无实控人状态。

纳川股份长久以来是三峡集团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是三峡集团内重要的排水管网研发、产品设计和制造、项目建设、管网运营及修复综合管网服务商。双方协议约定,纳川股份有资格参与长江大保护项目的管网部分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纳川股份将会从业务执行者变身为标准制定者。

2021年11月,重庆三峡排水管网有限公司组建;2022年1月,重庆水务集团排水管网有限公司组建。有意思的是,两家公司的股东都是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和重庆水务,持股情况为重庆三峡排水管网有限公司(长江生态60%、重庆水务40%)、重庆水务集团排水管网有限公司(重庆水务60%、长江生态40%),注册资本都是10亿,核心高管基本上是同一拨人。

2023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其中,长江环保集团与吴江水务集团共同发起设立苏州吴江三峡水管家有限责任公司,双方分别持股50%,长江环保集团控股,注册资本30亿元。吴江水管家公司成立后,拟收购吴江水务集团持有存量水务资产,对8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4家专业化运营公司进行资产整合,搭建吴江区域唯一水务平台,实现全域一体化“水管家”运营模式。

2、设计院的布局:强化市政工程咨询设计能力

2023年4月14日,长江环保集团与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华北院”)、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签署《增资扩股及股权转让协议》,长江环保集团通过增资及股权受让持有华北院共计30%股份。交易后,建科股份、长江环保集团将分别持有华北院65%、30%的股权,共同控制华北院。

而这并非长江大保护以来三峡系首次入股设计院,早在2021年11月4日,长江环保集团入股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0%。

在更早之前,三峡系就持有大型设计院。2014年,上海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经改制重组加入三峡集团,成为全球最大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我国最大清洁能源集团——三峡集团的控股子公司。

经过此番布局之后,三峡系将持有三家设计院,极大地强化了市政工程咨询设计的能力,这将为三峡系进军市政领域产生强力支撑。

3、膜产业的布局:握紧水处理领域“芯片”

进场环保以来,三峡系主要聚焦于水处理领域,而膜技术是这一领域的主流技术之一,膜产品也被视为水处理行业的芯片,三峡在膜领域同样做了布局。

2020年,长江环保集团正式入股上海世浦泰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6.055%,位列第二大股东。2021年,上海世浦泰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海世浦泰新型膜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聚焦“新型膜材料”领域。

世浦泰其实一直是国际高端水处理膜及节能曝气等细分赛道的隐形冠军,不同于国内很多膜公司的是,世浦泰的膜生产和研发技术源自德国并布局在全球,整合了来自国内、北美、欧洲的高水平研发力量,汇集了百余名国际膜行业的顶尖研发工程师, 通过10多年持续研发投入、耗资近10亿元人民币实现了膜技术的重大创新突破,并通过具有颠覆性的超滤MBR工艺新膜法解决方案,在水处理领域首次实现了市政污水厂MBR工艺的吨水综合成本低于传统AAO工艺。

长江环保集团入股世浦泰后,双方围绕长江大保护展开了深度合作,实现了“资本+技术”的资源整合。

小结:以上是三峡系对水务领域产业链展开的布局,这些动作基本上是在过去四年间完成,而这只是三峡系布局环保的一部分。

三、战略升级:环保版图延伸、“三峡模式”闭环

长江大保护的开局和三峡系的进场是从水处理领域开始的,早期的战略布局和业务开展都在水处理领域展开。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三峡模式”的成熟,三峡系的环保业务版图布局在进一步扩大。

2020年7月,长江环保集团参与混改地方国企江苏泓润生物质能科技有限公司,持股49%。江苏泓润是从事餐厨废弃物处理的地方国有企业,所在地镇江是国家第四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了全国首家餐厨废弃物+生活污泥协同处置技术路线实施的项目,江苏泓润参与了镇江市餐厨废弃物及生活污泥协同处理项目二期工程的建设。

2020年12月,三峡系成员三峡资本以现金认购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入股绿色动力,认购完成后,三峡资本持有绿色动力总股份的 5.51%,绿色动力是中国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内首家A+H股上市企业。

2021年,三峡资本成为瀚蓝环境新进股东,持股比例2.21%,位列十大股东。瀚蓝环境是以固废综合处理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拥有固废处理纵横一体化产业链,对标“无废城市”建设,具备固废处理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能力。

2021年,三峡资本成为福龙马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进股东,持股比例3.27%,成为福龙马第三大股东。福龙马是集城乡环境卫生系统规划设计、环卫装备研发制造销售、环卫运营、投资为一体的环境卫生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除此之外,三峡系还布局了新能源、智慧化以及等领域,具体案例不一一列举。

剖开三峡系的整个布局,能够看到一个“实体业务、上市平台、金融机构”三方良性循环的产融结合链条。此外,在“三峡系”参股的上市公司中,也包含北京银行、长江证券等金融机构。

目前,三峡系构建的“长江大保护”的业务平台(长江生态环保集团)、筹资平台(长江绿色发展投资基金)、技术平台(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平台(长江生态环保产业联盟)、支持平台(长江生态环保专项资金)等“五大平台”已全部组建成立,并有效运转,实现了“三峡模式”的闭环。

小结:以上是对“三峡模式”具体举措的复盘。可以看出,“三峡模式”并非单纯的政治站位和资本逻辑,同时具备战略战术和产业逻辑;而“三峡模式”的出现和成熟背后,更暗含着环保产业的新一轮发展趋势。

从“三峡模式”看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环保企业挣不到生态位之外的钱


在四年之间,“三峡模式”能够迅速打开局面、并且在深入到行业中,除了关于“资源优势”等泛泛之论,背后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

为什么“三峡模式”会出现?为什么三峡系在产业将要进入下半场之际仍然能异军突起?“三峡模式”传达出了怎样的产业演变逻辑?

一、“三峡模式”出现的深层机理

从根本上,三峡模式要从长江大保护溯源,也就是在发起上源自最高核心。

国家在推动一些重大战略的时候,需要有承接落地的平台,这个时候就需要央企等大型国有企业平台,央企的高政治站位就体现在这里。

由此也就出现了一个国企体系的核心特征——层级,不同层级的国企承担不同层级的任务。

对于长江大保护,需要跨越省级在整个长江流域统筹协调,因此就需要一个高层级的国企平台,放眼长江流域,三峡是不二的选项。此外,由三峡统筹长江大保护而非分散到沿江各省市,在政策及资金的落地和监管上将更加有力。

“三峡模式”实际的推动力是国家,因此也可以看成是国家层面对突出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峡不是长期深耕行业的企业,但在落实长江大保护上确实更合适的。

此处,我们能看到一个落地重大规划的重要细节,即当目标上升到战略级高度的时候,专业性就不是选择执行主体的关键考量因素了,这就是环保行业经常冒出“政治站位”、“资源”等概念的原因。

三峡得以坐稳“长江大保护”头把交椅,靠的是国家战略承接能力。

二、环保产业建立在政策之上

可以说,三峡系借助长江大保护这一政策背景,成功深入到了环保行业。即使对央企而言,这也是极好的进场机遇。

由三峡案例进一步推演,过往环保领域几乎所有的机遇之谈都离不开政策。大到某一领域的爆发,小到某一企业的上市,背后大都有一个政策背景。

环保企业在讲述发展历程时,大都各有一套说辞,通常都会在创新等方面渲染其商业逻辑的独到之处。但环保企业的商业逻辑,十有八九都是跟在政策后面逡巡觅食。政策的大势来时,就在增量中狂欢,政策的大势过去后,就在存量中内卷。

环保产业过往的发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等带来的驱动力十分有限,主要是政策在推动。

坦率地讲,环保这个领域不涉及艰深的技术攻关,在具备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可以快速见效果,否则不会出现“攻坚战”和“环保督察”等。

我国环保事业面对的问题庞杂且艰巨,因此,一些领域的有效推进,依赖于强力的政策推动。过去一段时间,环保产业之所以有快速发展,政策是主要因素。

环保不能脱离国情,也不可能脱离国情,环保企业的发展要充分结合国情展开。对于企业而言,现阶段环保企业的发展要契合国家的战略布局,而“三峡模式”的深化同样离不开我国现阶段环保形势的大背景。

在未来一段时间,这仍将是环保行业的大逻辑,此外还有环保产业发展的小逻辑。

三、环保企业赚不到生态位之外的钱

商业领域常说一句话,人很难赚到认知以外的钱;在环保行业,企业越来越难赚到所处生态位之外的钱。

环保行业貌似门槛低、兼容性强,但实际上有森严的生态位划分,企业若是想做些散小的业务,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企业若是想做深做大,则需要跨越生态位的限制。

环保企业的生态位由企业自身资源禀赋、能力模型、战略战术等决定,这些因素决定了企业能挣到哪些钱和挣不到哪些钱。

企业要想赚到所处生态位以外的钱,就需要升级自身的资源、能力、战略战术,且各要素之间以及和外部行业发展形成耦合效应,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三峡模式”之所以能够迅速打开局面,很关键的一点,三峡系一进场就处在了行业的顶层生态位,同时贯穿不同生态位构建了联盟,一举奠定了长江大保护盟主的位置。

行业内没有多少企业能在纵深和横向展开区域性大布局,现阶段这样的公司只能在国央企层面产生,且背后有具体的政策背景。

事实上,过去一段时间,行业内的兼并收购很多是围绕生态位的跃变发生的。环保产业未来的竞争格局演变也将围绕生态位的调整展开,将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整合。

变革:从外部打破,自顶层重塑


“三峡模式”是环保产业发展到攻坚加速阶段的产物,其出现有意无意地提供了一种产业整合趋势的范式。

“三峡模式”有政策逻辑下的长江大保护,也有产业层面的存量收割、资产整合。就产业自身发展发展趋势,在往下的演变,必然面临企业和资产层面的整合。

时代变迁,很多时候不是旧势力进化而来的,而是新势力横空出世,三峡模式便是其中的典型,一出手就是行业巅峰级打法。

当这种现象发生的时候,就是行业大变革出现的时候。